25岁的小华(化名)从没想过,自己脖子上摸出的“小疙瘩”,会变成危及生命的甲状腺癌,还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双侧颈部淋巴结。好在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胡友主团队出手,用一场9小时的微创“拆弹战”,帮他闯过了难关。

 
 
一、从“不痛的小疙瘩”到“危及呼吸”:2个月,病情急转直下

两个月前,小华偶然摸到右侧颈部有个小小的肿物——不疼不痒,他没当回事,以为只是普通的“小疙瘩”。

 
可这“小疙瘩”却在悄悄“疯长”:短短两个月,不仅没消,还从单侧变成了双侧颈部弥漫的多发肿块,甚至像“紧箍”一样压迫着他的气管,让他呼吸越来越费劲,声音也渐渐嘶哑。
直到实在撑不住去检查,穿刺报告像一盆冷水浇下来:甲状腺乳头状癌,且已发生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。那个被他忽视的“小疙瘩”,早已不是“小问题”。
 
二、病情远比想象复杂: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,手术如“在血管神经间走钢丝”
很多人说甲状腺癌是“懒癌”,发展慢、预后好,但小华的情况,却让人捏了把汗——他的癌症已不属于早期,而是cT2N1bM0期(局部进展,淋巴结广泛受累),手术难度堪称“硬战”:
 
肿瘤+转移范围广:右侧甲状腺有多发结节,最大的约4×3cm,且双侧颈部a、b、区淋巴结都有转移,相当于颈部“关键区域”全被波及。
肺转移,过程惊心:最初CT提示“双肺多发实性小结节,不排除转移”,虽然后来经PET-CT排除,但也让治疗团队更警惕病情的复杂性。
手术“容错率”几乎为零:颈部是“生命要道”,颈动脉、颈内静脉、迷走神经、喉返神经、甲状旁腺等重要结构密密麻麻。稍有不慎,喉返神经损伤会导致终身声音嘶哑;甲状旁腺损伤会引发终身缺钙,需长期服药。
清扫范围大+微创要求:既要完整清除双侧颈部多区域淋巴结,又要满足小华“保留外观”的需求——25岁的年轻人,不想术后脖子留疤。
 
三、9小时微创“拆弹”:毫米级操作,出血仅20ml!
面对高难度挑战,本次手术主刀医师胡友主主任医师(副教授)牵头,联合普外二科姜越副主任医师、任红兵副主任医师,以及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,反复讨论后定下方案:经乳晕入路腔镜下双侧甲状腺全切术+双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——用微创方式,在“看不见的战场”里精准操作。
 
手术台上,胡友主团队像“拆弹专家”般谨慎,在纵横交错的血管与神经间“抽丝剥茧”,避开每一处关键结构,一点点清除肿瘤和可疑淋巴结。
9个小时后,好消息传来:肿瘤+所有可疑淋巴结被逐步切除;术中出血仅20ml(相当于小口矿泉水的量)。
术后检查小华没有出现声嘶、低钙、术区感染等并发症——这是高难度甲状腺手术中最理想的结果!术后病理报告进一步证实: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,右侧32枚淋巴结中21枚转移,左侧33枚淋巴结中23枚转移。
术后仅6天,小华就顺利康复出院。
 
 
四、血的教训!出现这些症状,千万别拖!
小华的经历,给所有人提了个醒:如果在摸到颈部肿物时就及时就医,或许不会发展到双侧淋巴结广泛转移,好在最终及时手术,抓住了治疗的关键时机。
 
医生特别提醒:出现以下症状,一定要警惕,别等小问题拖成大麻烦!
  • 颈部摸到无痛性肿物(哪怕很小,且不疼);
  • 声音突然嘶哑,且持续不缓解;
  • 吞咽时感觉有异物感、不畅快;
  • 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。
一旦有这些情况,及时到专科就诊,早检查、早确诊、早治疗,才是对自己健康最负责的选择。
 
五、关于甲状腺健康,这几个知识点要记牢!
很多人在体检中会查出“甲状腺结节”,但不用——甲状腺结节中,仅5%-10%可能发展为甲状腺癌,不用过度焦虑。
不过,有几个关键点要明确:
甲状腺乳头状癌(PTC)最常见:占所有甲状腺恶性肿瘤的80%以上,虽然恶性程度低、预后好,但“早发现、早定性”是关键;
细针穿刺活检(FNAB)是“金标准”:想知道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,细针穿刺活检能精准判断,别因害怕穿刺而拖延,耽误定性时机;
年轻人也要警惕:甲状腺癌不再是“中老年人专属”,20-40岁的人群也在高发,年轻不是“护身符”;
确诊后别犹豫:一旦确诊甲状腺癌,尽早规范治疗。犹豫拖延可能导致肿瘤转移,增加手术难度,还会提高复发风险。
 
 
 

 

创建时间:2025-10-15 16:50

25岁小伙颈部“小疙瘩”竟成癌!胡友主团队微创拆弹,9小时守护生命要道

浏览量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