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志病,该病名首见于明代医家张介宾的《类经》,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,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症,包括不寐、郁证、脏躁、癫狂、百合病等数种。其属于中医的“郁证”范畴,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抑郁状态、焦虑状态、神经官能症、睡眠障碍、癔病等疾病。
中医认为,五脏精气决定五脏情志变化。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,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“肝在志为怒,心在志为喜,脾在志为思,肺在志为忧,肾在志为恐。”若五脏精气阴阳及气血失调,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。
1、喜则气缓:心在志为喜,过喜会导致精神涣散,心气弛缓,心神不宁,可见心悸、失眠、健忘,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;
2、怒则气上:是指怒则伤肝,肝气逆乱,上冲于脑,可见两胁胀痛、胸闷太息、咽中如有异物梗阻感、月经不调、头胀头痛,眩晕欲扑,失眠等,增加高血压、中风的发病风险;
3、思则气结:脾在志为思,过度思虑劳神过度会导致脾运化功能失职,出现食欲减退、食少腹胀、大便溏稀、浮肿等症状;
4、悲(忧)则气消:肺在志为悲,过度悲忧,耗伤肺气,会出现精神不振,意志消沉、气短声低、倦怠乏力、精神萎靡不振等症;
5、恐(惊)则气下:肾在志为恐,过度恐惧伤肾,肾气失固,易出现记忆力减退、腰膝酸软、生殖功能减退、二便失禁等表现。
哪些人适合来中医情志门诊就诊呢?
4、百合病:以神志恍惚、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。精神、饮食、行动异于常人,如沉默少言,想睡觉又不能睡,想走又不能走,想吃饭又不能吃,寒热似有似无,精神恍惚心烦或自言自语等。
5、觉时有恐惧害怕、心悸气短,心中躁动不安
中医科通过辨证论治,因人而异,中西医合诊的思路,主要以软坚散结,调节情志,疏肝解郁等方法,以中医传统治疗手段为主,通过口服中药汤剂+虫类丸子药+针灸,部分患者佐以岐黄针、火针等疗法,结合饮食指导、生活方式干预等方法进行治疗,目前临床效果显著。
许多患者通过至少3个月的治疗,失眠、心烦等情志相关问题均可得到显著缓解,同时其相关身体中的结节经过定期随访未见明显增大,大部分患者结节较治疗前缩小,部分小结节可消失。
咨询电话:0757-28385711 (中医科住院部医生办公室)
0757-28385701(中医科住院部护士站)
咨询地点: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住院部9楼中医科、门诊楼4楼中医科门诊9号、13号诊室
撰文:陈静婷
初审:赵建华
编辑:奕彤
编审:曹安 王宇程
审核:钟永恒 梁密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