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话题
#今年年初刘先生(化名)到医院做胃镜检查,发现有“胃息肉”,由于害怕发展成胃癌,我当即接受手术治疗,把息肉切除了。没想到,年末,他去医院检查时,胃里面又长了一枚息肉。这下他不淡定了:“这胃息肉怎么还没完没了了?它不会恶变成癌吧?”

 

今天,就由我院消化内科王小谷副主任医师,给大家讲讲胃息肉。
 
指导医生

 

 

什么是胃息肉?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,表面常较光滑, 大体上分为胃底腺息肉、腺瘤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、特殊息肉。绝大部分是良性的, 只有部分腺瘤性息肉,才会癌变。

 

 

息肉分为哪几类?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1、腺瘤性息肉:约占胃息肉的10%~25%,癌变率高,尤其瘤体较大(>2cm的广基息肉)、绒毛状腺瘤、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。
2、增生性息肉: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这一种,一般不会癌变,根除幽门螺杆菌后,情况有好转,但是若单体较大(>2cm)建议咨询医生是否切除。
3、胃底腺息肉: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肿,分“散发性”和“家族性”两种。前者可能与长期用“质子泵抑制剂”有关,是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,癌变几率低;后者大约25-41%会发生不典型增生,两者在内镜下难以区别。
4、特殊的胃息肉(比较少见):
①错构瘤性息肉:多发于胃窦,常为单发,无恶变倾向;
②异位性息肉:多为良性;
③家族性息肉病:胃部的多发于胃窦,约5%为腺瘤性;约50-90%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,多为恶性。

 

怎么知道有没有长息肉?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其实很多人没有任何症状,只是胃肠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时发现。
也有人会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或不适、恶心、厌食、消化不良、体重下降及慢性腹泻等症状;如果息肉表面糜烂、溃疡,可以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;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于幽门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,则可以出现幽门梗阻症状。
息肉会发生癌变吗?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胃息肉发生癌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,如息肉的大小、类型、形态、数目、部位、上皮间变程度、年龄以及地区和种族等:
1、息肉越大,癌变率越高;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,混合性息肉次之,管状腺瘤的机率最低;
2、胃息肉的多发部位是胃窦约,其次为胃体部;一般认为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者;年龄越大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率越高;腺瘤存在的时间越长,癌变的危险性越大。
3、增生性息肉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,属于胃腺体增生延长,排列比较紊乱,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,极少恶变。

 

 

好端端的,为什么会长息肉?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幽门螺杆菌感染: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,对胃黏膜造成损伤,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,导致胃息肉产生;根除后,息肉会缩小或消失。

胆汁反流: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、胰酶,反流入胃内,可损害胃黏膜,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,导致胃息肉产生;同时,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,使得胃泌素增生,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。

抑酸药: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,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,形成胃息肉;停用抑酸药后部分患者胃底腺息肉可消失。

吸烟、遗传、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均是胃息肉的诱因。

 

息肉是否需要治疗?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,无症状者勿需治疗。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,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,经内科对症处理,效果较好。

有数据显示,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%~58.3%,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应手术治疗:

1、小息肉(直径小于0.5 cm的)、多发息内,可以在做胃镜检查顺便夹除,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手术;

2、病理证实的腺瘤性息肉,且直径>2cm,广基且伴有不典型增生的,建议切除后遵医嘱定期复查;

3、对于病理证实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、疑癌或已经癌变的,建议视具体情况,内镜下行EMR或ESD术或者外科手术治疗。

 

 
    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,具有方法简便、损伤小、费用低的特点。
目前应用较多的内镜治疗方法有高频电凝切除法、微波灼除法、激光法、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、氩离子凝固术,对较大的息肉也可采取内镜下EMR或ESD切除。
内镜下无法保证切除彻底或已经发生浸润性恶变者可选择手术治疗。

 

 

 

创建时间:2021-11-15 18:00

医者说|胃息肉切了又长!会变成胃癌吗?

浏览量:0